查看原文
其他

真正的高手,都是这样进化的

艾菲的理想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1-02-27

结婚8年,分床7年:幸福的家庭,从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

孙俪捡儿子同学的剩饭吃:每一个妈妈都不容易

48岁莫文蔚半裸照刷屏,背后真相扎心了


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获得和提升,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,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,就是因为我们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。


作者:艾菲,来源:艾菲的理想(ID:xiaoyaolsh),经授权发布


过去,人生是“三段式”,第一段是学习阶段,第二段是工作阶段,第三段是退休阶段。


每个阶段之间泾渭分明,下一阶段的开始基本就意味着上一阶段的结束。


现在呢,我们的人生开始出现“多段式”的趋势,学习与工作越来越多的交织在一起,难以分割;


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职业选择也不再像以前那样“一锤定音”,相反,我们可能会经历至少一次的职业方向转换。


导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?


主要是两点:


第一,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。


就像十年前,我们不知道在十年后的今天现金几乎不再使用,所有支付都能用手机替代。我们现在也很难预测,十年后AI(人工智能)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我们的工作。


第二,人类寿命在逐渐延长。


因此,在“多段式人生”中,我们的一生会被分割成4段、5段,甚至7、8段,乃至更多小阶段。每一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题,各段之间穿插进行,不会再有明确边界。


在如此多变的世界里生活,我们究竟该抓住哪些不变的东西呢?


我相信,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持之以恒的“自我成长”。


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副“自我成长路径图",见下图。



第一层:成长方法论


很多人强调知识的积累,认为量的积累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越。


但我们的现实生活却并非如此,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所有事物都装进自己的大脑,那我们的思维和智力就会变成一个杂乱无章的“垃圾回收站”。


相反,只有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组织、接受、联想、思考,我们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方法。


方法论的形成必然依赖于知识,但仅有知识却又肯定不够。


因此,在“自我成长路径图”中,我将“成长方法论”放在了第一层级,而它的前一层则正是“知识”。


财务工作者有财务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论,比如:财务报表应该如何深入解读?


市场部同事有市场营销工作方法论,比如:4P、4C具体该怎么用?


销售同事有销售工作方法论,比如:如何做区域销售计划?


统计师有统计工作方法论,比如:如何从统计师的角度设计一个临床研究?


项目经理有项目管理方法论,比如:如何在项目中控制风险?


这些方法论都与具体专业相关,且非常专业。


而我在这里说的“成长方法论",则需要将众多学科与领域中的方法论与思维提炼出来,然后形成通用的、可被直接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法论。


比如:如何将专业的项目管理思维与方法抽象出来,用于管理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项目,提高效率,促进成长?


比如:如何将统计学中的贝叶斯方法理解透彻,使它不再仅为统计学专业的人理解,还能帮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决定,促进成长?


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“成长方法论”,我们能将散落在各个领域与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,并让实际中的问题与困难得以有效解决。


然而,随着对各种成长方法论的理解与掌握,实践与运用,我们会发现这些方法论的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,当我们开始好奇这些逻辑究竟是什么,想对它们逐一解密的时候,我们就看到“思维方式”这四个字在向我们招手了。


这时,我们就需要进入“自我成长路径”的第二层,也就是“思维方式”这一层了。 



第二层:思维方式


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获得和提升,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,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,就是因为我们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。


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,就从不会根据学生与他的观点之间的相合程度来打分,相反,他说只要学生经过了思考就好,思考什么内容并不重要。


相反,如果没能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,即使一个人学过再多的知识,见识过再多的风土人情,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。


然而,有人思想深刻,有人思想浅薄;


有人面对一件事能够很快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核心与实质,而有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,从来不会思考表象背后的原因与事实。


有人看问题永远都只能看到因果,殊不知那其实只是相关关系。


有人看问题永远都是一个面甚至一个点,殊不知那是一整套系统。


有人是别人说风,他就会说雨;


但有人就能区分事实与观点,能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。


有人做起报告来条理清晰,重点分明;


有人则用自己的演讲将所有听众置于云山雾罩之中。


正因为此,我非常反感那些只讲一个能力,并将这个能力强调为唯一重要能力的文章,因为这样的文章太缺乏系统观;


也非常反感那种通篇都用朋友小丽、同事小王的例子来论证道理与方法的文章,因为这样的文章论证太不充分;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,这样的文章才是现在的主流。

 

那思维究竟该如何训练呢?


我想,对于不同的思维方法,需要有不同的训练方法。


比如:深度思考与系统思考并不相同,它们一个是向下直至本质核心的思考方式,一个是将全盘进行动态思考的思考方式。


结构化思维与升维思考也不相同,前者是在固定的框架内、静态的解决问题,后者是要跳出框架,重新定义问题,从而解决问题。


除了偏向逻辑的左脑思维外,我们还需要理解并训练我们的大脑更好的进行右脑思考。


右脑思维,包括了高概念能力和高感性能力。


高概念能力包括:创造艺术美和情感美,辨析各种模式,发现各种机会,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,以及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。


高感性能力则包括:理解他人,了解人际交往的微妙,找到自己的快乐并感染他人,以及打破常规、探寻生活的目标和意义。


右脑思维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更有生命力,更丰富;也更有美感、愉悦感与亲密感。


因此,不论是左脑还是右脑的正向思维,都需要我们先去理解和学习,再进行训练和实践,最后才能做到真正掌握并养成习惯。


到现在,我们说的思维方式都还是专注于正向的,也就是左脑的深度思考、逻辑思考与右脑的高感性与高概念性思考。


但不要忘记,对于思维方式,我们不仅要做“加法”,即学习好的思维方式,同时还必须做“减法”,即删除不好的思维方式,也就是负面思维。


负面思维就是我们的“思维滤镜”,在戴上了这样的滤镜后,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扭曲的,而并非客观事实。


比如,我在给来访者做教练辅导的时候,常会遇到说自己“很失败”,而且觉得未来也依然会继续“失败”的来访者。


究其根本原因,他们都是把一次或几次的错误或不成功当做了“永久性”无法改变的事实。


这就是一种典型的“负面思维滤镜”,当我们戴上这种滤镜之后,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像是在跟我们说“你会失败”,而且会“永远的失败”。


所以,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戴的究竟是何种负面思维滤镜,一般来说,每个人所戴的负面思维滤镜都不止一个。


然后,我们才能学着去化解或改变这些滤镜,让自己看到的世界能够更加真实可信。



第三层:认识自己


当我们对自己的负面思维滤镜越来越了解后,当我们逐步养成深度思考习惯之后,就更容易去“认识自己”了,于是我们就从第二层走向了第三层。


为什么“认识自己”如此重要?


1974年初,乔布斯决定去印度进行一次精神之旅。


他说:“我迷上了自我启蒙的想法,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,我该怎样融入这个世界。” 


对乔布斯而言,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,因此从大学退学,后来前往印度,他一直都在追寻,他所做的正是”认识自我”这件事。


追寻的过程是如此艰辛漫长,而我们也不是都想成为乔布斯的,那是不是可以不去思考与追寻,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过一生呢?


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

因为,如果你不够了解自己,你会知道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相伴一生吗?


如果你不了解自己,你会知道什么样的职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吗?


缺乏对自我的了解与认知,我们是没有办法做出这些重大选择的,或者说,即使我们当时做出了,在未来有一天当我们逐步了解自己的时候,也一定会感到深深的后悔与遗憾。


而对自我的觉知与了解,正是在帮助我们在面临每一次抉择的时候,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

同时,如果缺乏了对真实自我的了解与认知,也可能会导致“伪自我”的产生。


“伪自我”这个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弗洛姆提出的,它的意思是:其实我们的很多决定都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,而是外部的建议或者环境的影响。


而我们却将这样的决定都当做是自己的决定了,于是慢慢的,就形成了一个“伪自我”,将“真实的自我”取而代之。


那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自己?


在多年探索以及持续学习之后,我总结了“认识自己”的两种方法。


一是向内的自我觉知,二是向外的不断尝试与探索。


总结一下就是,通过一件件真实经历的事、一次次向外的尝试与探索,一次次的情绪反应,从不同的维度去进行自我觉知,逐步画出“我”的模样,了解到真实且多面的自己。


“向内的自我觉知”与“向外的不断尝试和探索”这两种方法绝非孤立存在,相反,它们必须合二为一。


如果没有前者,后者的尝试与探索就只能成为一种经历,而无法沉淀为思考以及对自己的认识。


如果缺了后者,前者就会变成“无米之炊”和“无水之源”。


正如山本耀司说过的那句话:“自己,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,撞上一些别的什么,反弹回来,才会了解,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。”


很多人对这句话理解的并不透彻,实际上这句话与我提出的两种“自我认知”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“撞上一些别的什么”说得正是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探索,于是产生碰撞。“反弹回来,才会了解”这句话说得则是必须进行自我觉知才能了解真正的自我,所以还有一个“反弹”的过程。


我们认识的自我既是一个,却又不是一个,因为这里一共有两个自我,一个是“现在的自我”,一个是“可能的自我”。


“现在的自我”说的是“我是谁?”


而“可能的自我”说的则是“未来的我可能成为何种模样?” 


认识自己的两种方法与认识的两个对象,可以看我画的这幅图。

第四层:人生的实现


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什么?


持之以恒自我成长的目的又是什么?


无非是为了活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,并实现我们理想中的人生。


于是,我们就来到了“自我成长”的终极目标这一层,即“人生的实现”。


“人生的实现”就是将“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?” 


这个问题踏踏实实的付诸实践。


正如我在《你的人生路为何越走越窄?》这篇文章中所写到的:


我想过怎样的人生?


我的人生究竟是该以成功为目标,还是以财富自由为目标;


是该以狭义的幸福为目标,还是广义的幸福为目标;


是该以获得人生的意义为目标;


还是以不断的“自我实现”为目标;


是该全部围绕自己,还是该心怀天下?


因此,有人学习手艺,因为她的人生目标是“宁静、淳朴、简单”的生活;


有人学习理财知识,并不断实践,因为他的人生目标是“财富自由”;


有人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,并不断打磨自己的天赋才干,因为他的人生目标是“自我实现”;


有人在子女身上倾注所有时间精力,因为她认为“子女的健康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”;


有人不断探索、勇敢尝试、将人生视为探索之旅,因为她的人生目标是“蓬勃丰盈的人生”。



当我们愿意去好好思索“我想过怎样的人生?”这个问题时,我们就离"人生的实现”这个终极目标越来越近了。


然而,想要回答“我想怎样过一生?”这个问题却并不容易,它不是我们能在一个下午就想明白的。


相反,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,我们对自己要有足够了解,也就是说,“人生的实现”必然是建立在“认识自己”基础之上的。


以我自己为例。


在不够了解自己的时候,我以为我想过的人生就是奋斗、财富自由、功成名就。那时我也的确是那么做的,努力学习、努力工作,不断努力升职加薪。


然而,随着对自己越加深入的了解,我意识到这一切不能带给我持续且真实的幸福,它们就好像是过山车,有时高有时低,有时极度满足有时极度痛苦。


每次在阶段性目标达成后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幸福,每次工作做得好被老板表扬、被同事赞美的时候都会有短暂的幸福,但随后就又会再次回归到极其忙碌的状态,在这样的状态中,我感到除了工作和没有足够时间陪伴的家人,我一无所有。


后来,在遭遇挫折且生病住院之后,我产生了另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想法,那就是逃离都市,归隐山林。


那时,我厌倦了没日没夜的奋斗,也不再为增加的工资而欢欣雀跃,我只想过一种彻底平静的生活。


但隐于山林实在是太难实现了,于是我只能在那段时间里,让继续待在城市中的自己逐渐的慢下来,放松下来。


于是,我做了很多以前忙于奋斗而未做的尝试,包括:


尝试各种手工,做书签、做卡片、做永生花等;


自学西方艺术史、中国绘画史、流连于各大美术馆、博物馆;


写长篇小说、写散文、写小小说;


学绘画、学古琴、学插花;


自学园林、自学哲学、心理学、佛学、商学、思维方式等。

在那段时间里,我开始越来越多的了解到自己的另一面,以及非常广阔且不为之前的我所知的另一片人生领域。


直到很久之后,我才终于明白,不论是一直拼搏奋斗,还是彻底归隐山林,其实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。


我真正想要的人生是蓬勃丰盈的,是既有Doing(做)又有Being(存在)的,是自我实现的,是能够帮助到更多人的。


于是,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觉知,我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自己,我也终于明白真正想要的人生究竟是何种模样。


而这个过程,就是从“自我成长路径”图的阶段1走向阶段4的过程。


这四个层次虽有层层递进的关系,但也有同时进行,互相反馈,不断加强的关系。


因此,我们可以一边思考自己想要实现的人生,一边认识自己,还一边做着深度思考,并学习着一个新的方法论。


然后再不断进行动态调整,将真正有用的吸收进来,将不需要或不合理的排除在外,逐步沉淀,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通用路径、多种思维框架、自我认知体系以及人生实现路径。


这个“自我成长路径”图,可以说是我现阶段关于“自我成长”的完整思想体系,因此我的所有文章都会围绕“自我成长路径”的四个层级来写,从最底层到最高层,希望能够真正有效且非常系统的帮助到大家。


因为我的理想正是,与大家一同成长,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,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。


富书君出新书

《好好生活》豆瓣8.5分

点击获取2019您的新年礼物

👇👇👇


作者简介:沐辰,五岁男孩的妈妈,绘本阅读达人,愿意用琴棋书画之笔,与您分享柴米油盐的生活。来源:育儿团(yuertuan123),每天中午一点,准时和大家分享走心育儿知识,科学育儿态度,让您的带娃之路轻松无忧,欢迎关注。

商务合作微信:fushusz(备注品牌),头条号、知乎、抖音、微博@富书

看更多走心好文章

请长按下方图片

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

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,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

富书(微信号:kolfrc)

爸妈精读(微信号:bmnfrc)

我属猫(ID:woshimiaoji)

香克斯(微信号:fushusp)

☝长按上图,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
👇点击阅读原文,人的一生有7次暴富机会,2019年你抓得住吗?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